“當前,中國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水平較高海外市場不斷拓展,在海外遭遇的專利糾紛逐漸增多。同時,隨著5G標準的商用化,相關標準必要專利的許可談判與訴訟也將接踵而至。企業需要掌握專利訴訟中的防御策略,占領市場先機。”在日前舉辦的走出專利糾紛與訴訟之困活動上,思保環球(CPA Global)技術服務顧問王琦做如此表示。
在全球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中,中國企業專利占34%,在全球排名居首。可以預見,中國企業將是相關許可談判及訴訟的主要玩家,而中國也將是本地企業主動發起相關訴訟的首選場所之一。
據了解,在專利侵權訴訟中,原告提起訴訟請求,并提交滿足啟動訴訟程序最低要求的證據,包括但不限于證明其持有專利權且專利權有效的證據等。被訴侵權的一方收到訴狀后或原告收到訴訟請求被接受的通知后,雙方需在一定期限內提交進一步的證據,被訴一方也需提供初步回應。具體期限和對證據的要求在各司法管轄區有所不同。在中國,這個期限通常是30天(視情況可延長)。而在美國,由于法律體系與中國有較大不同,可能耗時4到8個月。
因此,熟悉當地環境的法律顧問將對企業防御專利訴訟起到關鍵作用。過去很多企業可能選擇朋友推薦或網絡搜索律所進行合作。但如今可以改變思路,借助大數據的力量,快速高效地找到合適的高水平法律顧問。如專利流氓公司(NPE)最喜歡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東部地區法院和特拉華州地區法院提起訴訟。一般來說,在美國,只有具有某個州律師資格的律師才能在該州的法院以及聯邦法院出庭。因此,對于可能將遭遇NPE訴訟的企業來說,可優先通過數據考慮具有這兩個州律師資格且具有相應專業知識的律所和律師。
此外,企業應熟悉不侵權抗辯、無效挑戰、在先使用、現有技術抗辯、訴訟時效、權利懈怠抗辯、專利權用盡等抗辯手段,針對不同訴訟情況,進行防御。“5G時代,標準必要專利的不侵權抗辯和無效值得企業關注。”王琦指出,標準必要專利訴訟中進行不侵權抗辯,可通過涉案專利與標準件的對應性分析來進行。如能夠證明涉案專利不對應標準內的必選技術方案,則可間接證明未發生侵權。而與普通專利相比,對于標準必要專利的無效挑戰有無效檢索覆蓋的數據源較為特殊、標準文獻專利文獻緊密聯系等特點。
為從整體上降低包括專利侵權在內的知識產權風險,企業應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
首先,完善職務發明制度,審閱企業與技術人員簽訂的長期或者臨時雇傭合同、勞動合同、離職協議等,明確該技術人員的工作范圍;審閱與技術人員簽訂的保密協議,明確雇員在受雇前作出的與擬進行研發的產品相關的專利申請內容;審閱企業的相關規章制度,明確各個崗位的職責;審閱企業與員工的崗位聘用合同,明確具體工作內容;對于崗位的績效管理提出建議,完善員工所參與的項目內容和成果的記錄;完善文件歸檔制度和電子郵件體系,建議保留員工的研發中間結果和中間溝通記錄。
其次,建立并完善知識產權的檔案,了解企業目前擁有的包括技術秘密、專利、商標、軟件著作權等知識產權。
最后,規范文檔管理及溝通流程,減少電子證據開示風險。美國專利侵權訴訟中的證據開示程序與其他國家相比,范圍更廣,程度更深。其中的電子證據開示范圍覆蓋各類電子檔形式的紀錄和電子郵件。訴訟雙方均希望收集到對手的不利證據,比如任何對涉案專利或被訴侵權產品的不當評論。因此企業應對各業務部門進行必要的法務培訓,規范電子郵件中的遣詞造句,并規定在何種場景下使用電話而非電郵溝通相關信息。此外,除擬正式提交的法務意見,日常工作中的專利無效分析、產品侵權分析及各類檢索報告中,應盡量避免出現類似“影響新穎性,創造性”“侵權”“直接公開”等法律意見,以事先協定的用語代替,以免日后成為不利于自身的證據。
產品要想在市場上處于有利競爭地位,需要具有核心技術。企業應當注重產品核心技術的研發。在研發階段進行專利分析,了解技術發展現狀及趨勢、技術熱點空白點以及專利布局形勢,能夠助力研發。知已知彼,在全面了解技術現狀的基礎上進行高起點自主創新,培育核心技術,能夠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在海外專利布局方面,企業可以針對企業產品海外目標市場進行相應的專利布局,并可考慮針對競爭對手的目標市場、產品制造地、競爭對手所屬地進行,以增強專利儲備的威懾力。
新聞來源:中國貿易報